发布日期:2025-01-23 04:45 点击次数:174
乌克兰问题:特别军事行动缘何而起?一颗被长期忽视的定时炸弹
今年年初,俄乌边境的一声炮响算是惊掉了我们所有人的下巴。俄国人的军事行动彻底把乌克兰这颗定时炸弹给引爆了。粮食、能源等战略资源应声涨价,连我们这些远在万里之外看热闹的吃瓜群众都受到了很大冲击。
就目前情况来看,乌克兰的局势发展可以算是很不乐观。双方的战事已经陷入到实际的僵持状态,乌克兰战事的规模、烈度和影响力已经直超越战成为了二战结束后爆发的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地区冲突。
“不可控因素”是否能引发战争?
战争爆发的原因一直是一个非常严肃、复杂的话题,也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去进行推断、观察和验证的。再具体到不可控事件与战争的关系,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则有一个最经典的范例——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般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所以会爆发原因应当归咎于德意志第二帝国过度的扩张势力范围所引起的恐慌。但这种评价是相当有失公允的,实际上一战是一个典型的“没有任何人希望爆发的战争”。1914年的德国所要的仅仅是一场军备竞赛而绝非真刀真枪的热战。实际上在普法战争结束后,西欧就接连爆发了数次法德危机,危机期间两国都进行了战争动员但战争却没有实际爆发,因为当时的整个欧洲都清楚如果再次爆发战争意味着什么。
展开剩余89%在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个十分有趣的假设:即若当时的欧洲各国领导者都以绝对的理性作为行动准则,那么“一战”会爆发么?站在一百多年后视角的我们实际上可以很容易得出结论,那就是不会。
一战之前欧洲的形势虽然紧绷,但各国之间的联系,尤其是经贸联系是极端密切的。就拿上面说的法德危机作为例子,第一次法德危机爆发的原因现在看来可以说是极为荒唐的。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法国人从德国进口了一批马匹并用于装备骑兵,当时的德国方面认为你法国人买马可以,但是你要是把马匹当作军备的话应该走战马的购买渠道,把生产用的马匹直接装备军队就是要全国动员,简直是法国人亡德之心不死。法国人当时的反应比德国人还要大一点,因为直到一战爆发,德国一直都在大量进口法国的粮食,法国方面确实常年大量从德意志地区进口马匹但也主要用于农业生产,现在德国人突然在马匹问题上做文章大概率是不想再进口粮食了,说不定德国佬又在筹划着进攻法国了。
结果就是法德双方连个外交照会都没有打,各自直接进行战争动员陈兵边境。但这一次欧洲所有的国家都被吓了个半死,毕竟普法战争是普鲁士打了法国一个措手不及,但这回他法兰西德意志两位大爷可都是准备完毕了,真打起来还不得给所有人都卷进去?当时的沙俄驻德国大使更是直接表态:不管德国和法国谁先动手、谁占上风,只要战争开始沙俄必先攻普鲁士,至于之后该怎么办你德国人自己决定。
当时德国的主心骨是一代名相俾斯麦,看到此情此景他便在在帝国议会发表演讲,大谈德国刚刚建立如果再爆发战争搞不好会直接分裂、不能和法国爆发两次战争云云。虽然法德危机的起因和过程现在来看是既滑稽又极端危险的,但是在当时老练的欧洲政客们的紧急“救火”之下总算落得一个安稳着陆,战争没有爆发。
而当时间到了一战前夕情况则大为不同,以俾斯曼和德卡兹为首的一代老练成熟的政客们已经人走茶凉,新一代的“主事者”们虽然对战争的后果有着充分清醒的认知,但却缺乏规避战争的手段和魄力。萨拉热窝事件作为一战的导火索是十分偶然的,要知道斐迪南大公是当时奥匈帝国国内出了名的改良派贵族,结果主张实行更加宽容民族政策的皇储却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所刺杀。那么奥匈帝国方面当然理所应当地认为俄国人是幕后黑手,塞尔维亚人完全没有理由去刺杀一个对他们态度更友好的皇储。
历史的真实往往会令人们大跌眼镜,现实情况是俄国人根本没支持塞尔维亚人去搞什么暗杀,就连塞尔维亚人自己都搞不清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要知道当时欧洲的军备竞赛已经成型了,其目的就是警告各方忌惮战争代价从而达到一种恐怖平衡,无论是协约国还是同盟国都不敢冒着擦枪走火的危险去支持搞暗杀这种极端行为,萨拉热窝事件不过是一场意外。奥匈帝国基于误判对塞尔维亚的宣战直接引发了连锁反应,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在一战之前,欧洲各国的行动准则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积极准备军备竞赛威慑对手,同时尽全力避免战争爆发。并且欧洲各国的利益在当时也是环环相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德法危机期间战争之所以没有爆发其原因恰恰是当时的欧洲没有任何防止战争爆发的手段,如果想规避战争那么必须采取最极端的方式去警告、吓阻当事双方。实际上这种基于现实的恐吓往往是要比任何条约都要有效的,因为俾斯曼清楚的知道如果战争爆发俄国人的首要目标就是在德国本土建立缓冲,但到了威廉二世时期的情况则反而因为各种为了防止战争而设定的“先决条件”而恶化了,各国根本无法准确判断对方的意图,一切反而只能靠猜。就算直到战争爆发之前德皇还在千方百计地拖,死活不想让“普鲁士军官团”们去搞什么幺蛾子战争动员,也终究是于事无补。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例子实在太过经典,即便是放到现在也依旧适用。它表明了就算是所有人都处在理智、甚至是功利的情况下最坏的事态反而会因为不可控因素而出现。再把目光收回到俄乌问题上就更加明了——无论乌克兰发生什么在俄国人眼里那都有可能是北约指使的入侵行为。
乌克兰:一颗被忽视了8年的定时炸弹
这次乌克兰冲突的引爆其实是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回味的,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2月,当时的拜登天天指着俄国人的鼻子说搞不好就要打仗了,你得等我先撤侨再动手。结果老拜登几乎同时迎来的是各路盟友们惨无人道的“打脸”,欧洲各国的一些现役和退役军官甚至直接在个人的推特账号和报纸上长篇大论的分析战争不会爆发、并告诉大家不要恐慌。
在当时的所有分析中,最有说服力地分析出自法国的现役军官戈雅上校,这家伙本来是一个西班牙人,后来不知道哪根筋没搭对跑到法国去服役去了。他在战争爆发前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过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俄罗斯方面根本没有建立战时血库。要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准备发动战争第一件要干的事情就是建立血库,因为战争规模无论大小都是会出现大量伤员的,封建社会还有随军医生呢,都21世纪了你说还有谁打仗之前不把血库先建好的?所以戈雅从一个职业军人的角度开始公开辟谣:你拜登老糊涂都在说些什么?你看这样子像是要打起来吗?
结果还真就打起来了,这位上校郁闷的往推特上挂了一句话:“我只有资格批判我自己。”
现在,我们是不难看出俄罗斯对战争的准备实际上是有着有很多不足之处的。戈雅上校的观察的角度也并没有任何问题,只不过他犯了一个很典型的错误,那就是基本默认冲突的各方都处于理智状态,忽视、甚至无视了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乌克兰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被长期忽视了的定时炸弹。
乌克兰的“被忽视”并非指的是现在,而是在一切的起点也就是2014年。当时乌克兰爆发“颜色革命”亚努科维奇被赶下了台,取而代之的是波罗申科这个“活宝”。之所以说波罗申科这家伙是个活宝是因为他实在是太过极端,对于乌克兰来说,总统亲西方或者亲俄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因为从地理上来看乌克兰就是个“两面透风”的国家。但波罗申科竟然公然鼓动国内乌族人和俄族人之间的仇视情绪,其程度比希特勒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最重要的,他还是当时乌克兰总统、大当家。
波罗申科的极端排俄也是几乎立刻就遭到了极端的回应:乌克兰的俄族人能跑得纷纷跑到了俄罗斯,跑不掉的就开始闹独立,毕竟小命最重要。2014直至这次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前的乌克兰几乎就是在一场场腥风血雨的屠杀中度过的,各种反俄的极端组织层出不穷,乌克兰境内的俄族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之下一夜之间成了“全民公敌”成了“被清洗的对象”,大量俄族死于屠杀。不过很快,反应过来的俄族人也没有坐以待毙,毕竟人家可是有祖国的,而且就在旁边。
自家同胞在家门口前被屠杀,俄罗斯当时国内的反响也是不小,像斯特列科夫之流的皇俄主义者更是直接跳到了前台。所谓皇俄主义者指的就是主张恢复沙皇统治的一批极端封建复辟分子,斯特列科夫还算是这群极端分子中的佼佼者,这个家伙即在车臣打过巷战,又在德左打过游击。乌克兰一乱他就带着几百号人硬生生地把克里米亚给“骗”独立了,还差点把整个乌东给拿下来,不仅给普京来了一个先斩后奏,也间接导致了如今乌克兰失控态势的出现。
而且2014年绝对不是什么好年份,当时最不太平的还不是乌克兰,是叙利亚。要知道那个时候isis这群恐怖分子天天闹着要搞什么伊斯兰国把美国人都给吓得快疯了,更何况距离叙利亚更近的俄罗斯和欧洲。对于当时的俄罗斯来说,中东的难民都快把巴黎给踏平了,要是普京再不行动,那莫斯科搞不好就要遍地清真寺了。而当时的欧洲和北约更是自顾不暇,乌克兰的情况即便已经发展到了种族仇杀的程度也不可避免的被忽视了——毕竟叙利亚的恐怖分子可是能直接窜到巴黎和柏林的。
结果就是在乌克兰问题刚刚爆发的2014年,除了乌克兰人自己认为事情不太妙以外,无论是俄罗斯、欧洲还是美国都选择了无视,明斯克协定一直以来都只是做做样子,因为就连俄国人都把主力部队派到叙利亚了,那么谁还有心思去关心乌克兰呢?这导致了乌东地区的种族仇杀整整持续了8年,并且双方冲突的主力还都是自发组织起来的民兵。这群人可以说是根本不受任何一方控制的,仗当然只能越打越惨烈,最后直接擦枪走火彻底失控(战火已经烧到俄罗斯境内)。
俄罗斯在没有进行充分战争准备的情况下只能硬着头皮顶上,战局陷入僵持。欧美这边则反应过激一样的给俄罗斯来了一套全家桶级别的制裁,把卢布的汇率“制裁”的比战前都要高,天然气、石油、基础谷物的价格更是涨的离谱——俄国人现在卖一桶资源等于之前卖掉好几桶。
很难想象乌克兰如今的情况是在多方甚至哪怕是一方长期酝酿筹备下所产生的恶果,它更像一个让涉事各方都措手不及的黑洞。
乌克兰局势未来可能的走向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乌克兰的情况是很不乐观的,虽然俄罗斯最近宣布拿下了马里乌波尔但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乌克兰战局已经陷入僵持状态。要知道乌东地区的工事密集程度比起朝韩三八线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像哈尔科夫敖德萨这类城市的攻坚难度比起马里乌波尔更是只高不低。
不过乌克兰的大平原地形对战争的持续化也有一定的限制,它不是阿富汗,没有大规模的山区。这就导致了乌克兰方面的抵抗只能明着来,窝在城市和据点里让俄罗斯来攻坚并趁机反击,一旦反击失败就只能被围得死死的,在这种硬仗面前可以说北约提供再多的军火都只能是杯水车薪,给出一个月的量很可能都不够一个星期的实际战场消耗。
当然,俄罗斯方面据点攻坚的难度也是极高,要知道军事要塞和据点几百上千年以来一直是进攻一方不折不扣的噩梦,俄国人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北约对乌克兰的输血也会慢慢的演变成对自己某种程度上的“放血”。但是乌克兰的战事不太可能出现如阿富汗一般的不明确态势,正面战场的进退基本上就能决定战争的整体走向。乌克兰很可能成为车臣加叙利亚的一种混合体,即为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很可能不止会爆发一次,即便俄罗斯拿下了乌东和乌南,这不是单凭普京一人之力所能控制的。并且,在当参战各方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之后也很可能会迎来一个相对明确的结局。如阿富汗一样重要城镇全部沦陷还能“逆风翻盘”情况在东欧的千里沃野大平原上是很难发生的。
最后要强调的一点是,未来是有无限种可能性的,上面所说的也只是概率较大的情况之一而已,一家之言也仅只具备微薄的参考价值罢了,各位看官也切勿偏听偏信。
发布于:天津市